截至 2025 年 7 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约 2500 亿美元,且市场规模仍在持续扩张。其中,泰达币(USDT)和美元币(USDC)占据主导地位,二者合计市值约占总市值的 90%。这两种主流稳定币通常与美元保持 1:1 挂钩,即 1 枚 USDT 或 USDC 理论上等价于 1 美元。然而,在实际市场交易中,其价格并非绝对稳定。
以 USDT 为例,尽管锚定美元,但由于市场供需、投资者信心以及监管政策等因素影响,其价格会围绕 1 美元上下波动。在市场对加密货币整体信心高涨,投资者大量购入 USDT 用于数字货币交易时,USDT 需求增加,价格可能会略微高于 1 美元;反之,当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投资者抛售 USDT 换回法币时,USDT 供应增多,价格可能短暂跌破 1 美元。例如,在某些加密货币市场剧烈波动时期,USDT 价格曾出现过 0.995 美元甚至更低的情况。
USDC 的价格波动情况与之类似。2025 年 3 月,Circle(USDC 发行商)遭遇银行存款风波,导致市场对 USDC 的信心受挫,USDC 与美元的兑换比例一度偏离 1:1,最低降至 0.97 美元左右。不过,随着 Circle 解决相关问题,将存款转移至其他银行,USDC 价格逐渐恢复稳定。
除了市场供需和信心因素,监管政策对稳定币价格影响显著。2025 年,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 法案》,确立了全美统一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要求稳定币以美元或等值高流动性资产全额储备,并对市值超过 500 亿美元的发行方进行年度审计。这一政策出台后,市场对合规稳定币的认可度提升,像 USDC 等符合监管方向的稳定币,价格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增强。而一些小型、合规性存疑的稳定币项目,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其价格波动加剧,甚至可能因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而被市场淘汰。
从全球范围看,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接受程度和交易活跃度也影响着其价格。目前,全球 98% 的稳定币锚定美元,但超过 80% 的稳定币交易发生在美国以外地区。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当地货币可能存在贬值风险,稳定币作为相对稳定的数字资产,受到投资者青睐。这些地区稳定币交易量大,其价格波动也会受到当地经济形势、外汇政策等因素干扰。比如,在一些南美洲国家,当本国货币面临严重通胀时,对 USDT 等稳定币的需求激增,推动其价格在当地市场短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