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的相关言论成为此次热议的导火索。他在香港 Web3 嘉年华中指出,当前作为 Layer2 验证关键点的零知识证明(ZK - SNARK)生成时间过于耗时,以太坊出块时间约为 12 - 13 秒,而 ZK - SNARK 证明在现有 PoS 共识层 / 执行层生成却需约 20 分钟,这严重影响了以太坊的实时证明及全域 ZK - EVM 等效性。为解决这一问题,Vitalik 提出通过 “并行化与聚合树” 模式,利用额外硬件加速 ZK 证明生成,甚至不排除使用 ASIC 进行硬件加速。此言论一出,引发社群对以太坊是否会重启 PoW 挖矿的猜测。
从技术层面来看,若要重启 PoW 挖矿,以太坊需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需重新设计和部署挖矿算法,原有的 Ethash 算法在转向 PoS 后已不再适用;另一方面,网络共识机制也需重新调整,这涉及大量代码重写与测试工作。同时,由于 PoW 和 PoS 在应对攻击时防御机制不同,网络安全性方面也需重新考量。
经济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旦重启 PoW,矿工将再次成为网络关键组成部分,挖矿设备与电力成本将重回大众视野,以太坊能耗也将大幅增加,这可能引发环保组织批评与监管机构关注。并且,以太坊的代币经济模型也需重新调整以适应 PoW 需求。
在社区态度上,开发者与用户观点不一。部分支持者认为 PoW 能提供更高的去中心化与安全性,而反对者指出,以太坊开发团队在转向 PoS 后已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优化,重回 PoW 不符合以太坊长期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Vitalik 所提及的硬件加速与传统 PoW 挖矿存在本质区别。传统 PoW 挖矿通过矿机进行哈希运算争夺记账权,计算出的哈希值本身并无实际意义;而此次所说的硬件加速只是用于生成零知识证明,是对交易及智能合约执行的交易打包进行 “有效运算”,能让单位字符容纳更多交易,实现隐私与扩容性。虽然有区块链项目(如 Aleo)采用类似逻辑并将其称为 “挖矿”,但以太坊是否会借鉴并对生成零知识证明的节点给予奖励,目前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