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虚拟币也会被叫去派出所做笔录?” 这并非危言耸听。随着虚拟货币交易的隐蔽性被不法分子利用,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因一次看似简单的买卖,意外卷入警方调查,在派出所的询问室里直面法律的严肃。
这类笔录往往与 “资金涉案” 紧密相关。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使其成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资金的 “洗白工具”。当你通过非正规平台购买虚拟币时,对方用于支付的资金可能来自诈骗所得 —— 上海的王先生 2023 年在社交平台买了 1 万元泰达币,3 个月后被派出所传唤,才得知卖家的资金源自一起保健品诈骗案,他的交易记录被大数据监测到 “涉诈资金流”。民警在笔录中会详细询问:交易对象是谁?是否知道对方资金用途?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这些问题直接指向 “是否参与或协助违法犯罪” 的核心。
笔录背后是监管的层层收紧。根据 2021 年十部门通知,虚拟货币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警方对相关资金流的监测已成常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会对 “虚拟货币”“挖矿” 等关键词的转账进行标记,银行则通过 “涉诈风险模型” 筛查可疑交易。一旦系统判定交易存在风险,会自动推送至反诈中心,民警便会联系当事人核实情况。北京某派出所民警透露,2024 年以来,因虚拟币交易被传唤做笔录的案例同比增长 40%,其中 80% 涉及的资金与诈骗、赌博有关。
做笔录的后果远非 “配合调查” 那么简单。多数人会收到《风险告知书》,被明确告知虚拟货币交易的违法性;若交易金额较大或多次交易,银行卡可能被临时冻结,解冻需提供详尽的资金来源证明,耗时少则一周,多则数月;更严重的是,若被认定 “明知资金违法仍交易”,可能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024 年广州某案例中,李某多次低价收购来历不明的虚拟币,虽辩称 “只是投资”,仍因 “主观明知” 被判缓刑,留下犯罪记录。
这些案例撕开了虚拟货币 “自由交易” 的伪装。当你在非正规平台点击 “购买” 按钮时,资金可能正流向诈骗分子的口袋;那些声称 “匿名安全” 的交易,早已被监管系统全程记录。派出所的笔录室里,无数人终于明白: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从来不是价格波动,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代价。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稳妥的选择,是从一开始就远离这场披着 “投资” 外衣的非法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