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DT 作为全球流通量最大的稳定币,其是否属于国家打击范围,需结合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框架与政策导向综合判断。从现行规定来看,国家并未将 USDT 本身列为 “非法物品”,但明确打击与 USDT 相关的非法金融活动。
我国监管政策的核心是限制虚拟货币的金融属性。2021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挖矿、交易、兑换、中介等服务。USDT 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其兑换、交易、结算等行为被纳入监管打击范围。例如,商家若接受 USDT 作为支付手段,或平台为用户提供 USDT 与法币的兑换服务,均属于被禁止的非法金融活动,将面临法律追责。
但需注意,USDT 本身作为一种技术载体,并非被直接 “打击” 的对象。个人持有 USDT 若未参与交易炒作或非法活动,目前尚未有法律明确禁止。监管的重点在于阻断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双向流通,防范其作为支付工具、投资标的对金融秩序造成冲击。例如,通过地下钱庄将人民币兑换为 USDT 的行为,因涉嫌洗钱和外汇违规,属于国家严厉打击的范畴;而单纯个人持有 USDT 且未进行任何交易流转,通常不在打击范围内。
从执法实践来看,国家对 USDT 的打击聚焦于非法产业链。近年来,多地警方破获利用 USDT 进行洗钱、电信诈骗的案件,涉案资金通过 USDT 快速转移以逃避监管,此类行为因触犯刑法被严厉打击。此外,对为 USDT 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的平台、机构,监管部门会采取约谈、关停、处罚等措施,切断其运营链条。这些举措并非针对 USDT 本身,而是遏制其被用于违法活动的风险。
综上,USDT 是否属于国家打击范围需区分 “物品本身” 与 “相关活动”:USDT 作为虚拟货币,其交易、兑换、支付等金融活动被明确列为打击对象,而个人单纯持有且不参与非法活动的行为暂未被禁止。理解这一监管边界,有助于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在合规框架内看待虚拟货币的风险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