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AR 币会是下一个百倍币吗?” 这一问题牵动着不少加密货币投资者的神经。在 2025 年全球加密资产总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市场热潮下,曾诞生过 SHIB 这样 “50 元变百万” 的百倍币神话,但 NEAR 币能否复制奇迹,需从价值支撑与市场风险两方面客观审视。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参与其中存在法律与财产双重风险。
从潜在优势来看,NEAR 币具备成为优质资产的技术基础。作为专注于 Layer 1 公链的代币,其 “分片技术” 解决了区块链扩容难题,交易吞吐量与速度优于早期公链,且开发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开发者构建生态,这与云尊币等纯骗局项目的 “技术空谈” 形成本质区别。2025 年全球机构资金加速涌入加密市场,阿联酋 MGX 等主权基金豪掷巨资布局,若 NEAR 能持续获得资本青睐,理论上存在估值提升空间。
但成为百倍币需满足 “技术突破 + 生态爆发 + 资金共振” 三大条件,NEAR 币目前仍有明显短板。百倍币往往诞生于增量市场,如 SHIB 借 “迷因效应 + 交易所上线” 实现暴涨,而 NEAR 币已处于成熟公链竞争赛道,面临以太坊、Solana 等对手的挤压,生态尚未形成独特壁垒。截至 2025 年 9 月,其市值已跻身行业前列,百倍涨幅意味着需创造数千亿美元的增量价值,难度远超小众币种。
更关键的是,加密市场的百倍神话多伴随巨大泡沫与风险。SHIB 在暴涨后迅速崩盘,持仓者从百万资产缩水至 14 万,这揭示了 “无价值支撑涨幅终将归零” 的规律。NEAR 币虽非骗局,但仍受宏观流动性、监管政策等因素影响 ——2025 年多国虽推进加密监管合规,但内地仍明确打击虚拟货币相关活动,监管收紧随时可能引发市场震荡。
业内分析指出,当前市场更青睐有实体资产锚定的合规项目,如香港合规稳定币与 RWA 代币化探索,而纯公链代币的炒作热度已有所降温。NEAR 币的技术价值值得关注,但将其视为 “下一个百倍币” 进行投机,本质仍是对高风险泡沫的追逐。
综上,NEAR 币具备一定技术潜力,但成为百倍币的概率极低且风险极高。投资者需摒弃 “一夜暴富” 幻想,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与投机本质,任何宣称 “必定暴涨” 的宣传都与云尊币的虚假噱头无异,远离此类交易才是财产安全的根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