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安对比特币的认知从未停留在 “虚拟资产” 层面,而是基于其衍生的违法犯罪本质形成明确立场:比特币相关活动已成为非法金融、洗钱、传销等犯罪的重要工具,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同时持续警示公众远离此类非法活动 —— 这一立场与 “老公做比特币输了 100 万” 案例中 “非法交易无保障” 的风险逻辑高度契合。
在法律定性上,公安部门明确比特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范畴。依据 2021 年九部门联合通知,比特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其交易、兑换等业务涉嫌非法经营、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公安部在专项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无论是境内搭建交易平台,还是为境外平台提供营销、技术支持,均属打击对象。这一定性打破了 “比特币是合法投资品” 的认知误区,也解释了为何 “老公做比特币输了 100 万” 后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 非法交易本身不受保护,资金损失需自行承担。
针对比特币衍生的犯罪行为,公安部门构建了全链条打击体系。从案件类型看,打击重点覆盖三大领域:一是以比特币为噱头的传销诈骗,如 2020 年破获的 Plus Token 案,犯罪团伙以 “数字货币增值服务” 为幌子,涉案金额达 400 亿元,27 名主犯全部抓获;二是利用比特币洗钱的犯罪活动,2024 年兰州公安破获的系列案件中,嫌疑人通过 USDT 兑换转移诈骗资金,15 人落网涉案 3500 万元;三是虚拟货币挖矿及配套犯罪,2021 年以来联合多部门清理矿场,斩断非法产业链。数据显示,仅 2021 年公安部门就破获相关案件 259 起,收缴虚拟货币价值超 110 亿元,彰显打击决心。
在风险防范层面,公安部门始终强调 “预防为先”,通过案例警示强化公众认知。公安部多次提示:比特币交易炒作易滋生诈骗、传销等犯罪,参与此类活动不仅可能财产受损,甚至涉嫌违法犯罪。这种警示并非空泛说教 ——“老公做比特币输了 100 万” 的背后,可能是杠杆爆仓的市场风险,更可能是平台跑路、庄家控盘的诈骗风险,而这些正是公安部门长期打击的重点。2024 年兰州案例中,受害人被 “军官男友” 诱导用 200 万元兑换虚拟货币,最终血本无归的经历,与普通投资者因 “高收益” 入局亏损的逻辑如出一辙。
从治理逻辑看,公安部门的立场始终围绕 “维护金融秩序与群众权益”。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监测,实现比特币交易、挖矿的全链条跟踪;另一方面依托 “断卡行动”“打击洗钱专项行动” 等载体,联动金融、网信等部门形成合力。这种治理思路与家庭应对比特币亏损的 “止损原则” 相通:及时切断风险源头,才能避免损失扩大。正如公安部门清理非法交易平台,本质是从源头防范更多家庭陷入 “亏损百万” 的困境。
综上,中国公安对比特币的看法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既不承认其合法投资地位,更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衍生犯罪,同时全力开展风险预警。这一立场为公众提供了清晰指引:比特币绝非 “投资机遇”,而是风险与犯罪的集合体。与其在亏损后追悔莫及,不如牢记公安部门的警示 —— 远离任何比特币相关活动,才是保障自身财产安全的根本之道,这也是对 “老公做比特币输了 100 万” 这类悲剧最直接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