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零成本挖矿” 凭借 “手机点一点、躺赚虚拟币” 的宣传持续收割流量,Pi 币等项目以 “零投入、高回报” 吸引数百万用户入局。但对照合规 Web3 开发技术栈的 “实体赋能” 逻辑可见,这类所谓 “挖矿” 与区块链技术创新毫无关联,本质是披着 Web3 外衣的传销骗局,其 “零成本” 噱头背后藏着财产损失与法律风险的双重陷阱,与国内 Web3 政策导向完全相悖。
“零成本挖矿” 的运作模式,是对 Web3 技术的恶意盗用,与合规开发路径背道而驰。以典型的 Pi 币项目为例,其宣称的 “挖矿” 仅需用户每 24 小时点击手机 APP 内的闪电按钮,号称 “无需矿机、不耗电费”,看似契合 “零成本” 噱头,实则与真正的区块链技术毫无关系 —— 合规 Web3 开发的底层依托蚂蚁链等联盟链的 PBFT 共识算法,聚焦供应链溯源等实体场景,而 Pi 币既无分布式账本支撑,也无真实应用落地,所谓 “挖矿产出” 不过是后台生成的虚拟数字,与 Web3 技术栈的 “场景化开发” 核心逻辑完全割裂。这种对 Web3 概念的盗用,本质是利用公众认知差设置的骗局。
“零成本” 实为传销式收割的诱饵,套路与传统资金盘高度同源。这类项目的 “免费” 只是表象,其盈利逻辑依赖三重收割手段:一是隐性收费,Pi 币线下培训收取 580 元至数千元报名费,参与者还需自行承担食宿费用,仅报名费就已形成稳定收益;二是拉新返利,用户邀请亲友注册可提升 “算力”,形成层级推广网络,与传销的 “发展下线计酬” 模式完全一致,无锡市警方早已明确此类行为涉嫌传销;三是虚假变现,宣称 “1 枚 Pi 币值 200 万元”“可质押换银行黑金卡”,却设置 “9 绿审核”“主网映射” 等多重障碍,实际可交易的代币不足 10%,且单价仅 0.26 美元,所谓 “收益” 纯属幻觉。这些套路与合规 Web3 的 “技术赋能实体” 价值取向形成鲜明反差。
参与 “零成本挖矿” 已触碰法律红线,风险远超投机损失。我国早已将虚拟货币 “挖矿” 列为淘汰类产业,明确严禁任何形式的挖矿活动,“零成本挖矿” 作为虚拟货币炒作的变种,自然不受法律保护。更严重的是,其传销式架构已涉嫌违法犯罪:Pi 币通过层级拉新扩大用户规模,符合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的构成要件,类似案件中推广者已被追究刑责。对用户而言,不仅投入的时间与隐性成本无法收回,还可能因参与传销面临法律追责;即便遭遇骗局,也因交易非法难以维权,正如多地法院判决所示,虚拟货币相关损失需自行承担。
综上,Web3 零成本挖矿是彻头彻尾的骗局,与合规 Web3 技术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从对技术概念的盗用,到传销式的收割套路,再到明确的法律禁令,都在证明:真正的 Web3 价值在于实体赋能,而非 “免费挖矿” 的投机噱头。公众需认清,合规 Web3 依托联盟链与场景开发,远离所有虚拟货币挖矿骗局,才是守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