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波币买卖赚钱是真的吗” 的问询,暴露出部分用户对虚拟货币投机本质的认知盲区。检索警方案例、监管文件与黑产数据发现,所谓 “收波币买卖赚钱” 是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话术,真实场景中要么遭遇诈骗血本无归,要么因参与非法交易触犯刑法,赚钱神话从未实现,风险却贯穿始终。
首先必须戳破 “赚钱假象”:波币买卖的核心是骗局收割,而非合法盈利。波币作为无真实价值支撑的虚拟代币,既无实体资产锚定,也无合规交易渠道,其 “价格波动” 完全由诈骗团伙操控。最常见的套路是平台对赌骗局:不法分子搭建虚假交易平台,伪造波币 K 线图营造 “上涨假象”,诱骗用户低价买入后宣称 “即将暴涨”,待用户大量入金后直接关停平台卷款跑路。湖北鄂州程某团伙案中,34 人通过类似模式虚构虚拟货币交易,一年诈骗近 3 万人,涉案金额达 4.6 亿元,受害者无一例外血本无归。即便是点对点交易,也难逃 “黑吃黑” 陷阱,龙里县肖某某就通过伪造波币余额截图,骗取交易伙伴 67600 元,最终以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九个月。
“收波币买卖” 的全流程,已形成覆盖 “引流 - 收割 - 追责” 的风险闭环。引流阶段,骗子通过社交群组、短视频平台散布 “收波币低买高卖,月赚 30%” 的虚假宣传,甚至晒出伪造的盈利截图,吸引投机者入局。收割阶段则分为三类陷阱:一是 “平台跑路”,如 “DGCX 鑫慷嘉” 平台以虚拟货币为交易媒介,吸引 200 万人投资 130 亿元后,创办人卷款逃至国外,宣称 “拿走了你们不符合智商的财富”;二是 “虚假交易”,骗子以 “高价收波币” 为由约见交易,待用户转账后立即失联,此类案件仅 2025 年就增长 47%;三是 “操控亏损”,平台通过后台设置 “滑点”“插针”,让用户看似正常交易却持续亏损,本质是与平台的对赌游戏。
更致命的是法律风险:收波币买卖已涉嫌多项罪名,赚钱不成反获刑。根据 “924 公告”,波币买卖属非法金融活动,而实践中此类行为常触犯三类罪名。若以 “低买高卖” 为业,形成经营规模,涉嫌非法经营罪,上海郭某钊因非法经营虚拟货币 2.2 亿元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即便是小额交易也可能面临拘役处罚。若明知波币关联赌资、诈骗赃款仍参与买卖,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山丹县 19 人通过波币交易转移赌资,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罚金共计 19.6 万元。若为买卖提供银行卡、转账服务,还可能触犯帮信罪,上海宝山区某涉案金额较低的从犯,仍因提供交易账户被判十个月有期徒刑。
需特别警惕 “小额试错” 的误区:即便是少量买卖,也可能触发连锁风险。山丹县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仅参与数笔波币交易,就因关联上游赌资被认定为 “情节严重”;而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一旦遭遇诈骗,即便报警也难以追回损失,最高检数据显示此类案件资金追回率不足 3%。更隐蔽的是,交易中提供的银行卡可能被用于洗钱,导致账户冻结,影响个人征信,后续解除冻结需承担大量法律成本。
辨别 “收波币买卖赚钱” 骗局需守住三条底线:一看交易渠道,无金融牌照的平台或私下交易均为骗局;二辨宣传逻辑,“稳赚不赔”“高额回报” 的话术必然对应诈骗;三记法律红线,虚拟货币交易非法,任何买卖行为都可能触发刑责。
“收波币买卖赚钱” 从不是真命题,而是骗局与刑责的 “邀请函”。虚拟货币的投机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带来合法收益,远离所有波币买卖行为,通过银行、基金等合规渠道理财,如发现相关骗局立即拨打 96110 举报,才是守护资产与自由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