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马币的 “短剧概念炒作” 尚未降温时,“融通链的币多少钱一枚” 的追问,折射出投机市场对 “政策热词 + 区块链” 骗局的持续追捧。但真相是:正规的 “融通共链” 是央企推动产业链协同的实体战略,根本不存在所谓 “融通链的币”;市面上炒作的 “融通链代币”,不过是操盘手盗用政策概念伪造的虚拟资产,其 “价格” 完全是人为操纵的数字游戏,与河马币 “虚假 IP 绑定” 的骗局逻辑如出一辙,每一次 “报价更新” 都是收割散户的信号。
“融通链” 的本质是实体产业协同战略,与虚拟货币毫无关联,这是戳破骗局的核心前提。搜索数据显示,“融通共链” 是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的产业链发展行动,以中国化学工程、中国电信等央企为牵头方,通过技术攻关、市场化整合实现产业链循环畅通。例如中国化学工程研发己二腈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通过 “1+N” 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其核心是实体产业协同,而非发行代币;中国电信建设的 “共链行动服务平台”,聚焦供需对接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与虚拟货币无关。这些正规实践中,“融通链” 是产业协作的 “纽带”,而非发行代币的 “载体”,所谓 “融通链的币” 从源头上就是对政策概念的恶意盗用。
市面上炒作的 “融通链代币”,是典型的 “政策概念 + 虚假包装” 骗局,复刻了河马币的收割套路。操盘手深谙 “借势政策” 的炒作逻辑,将央企 “融通共链” 战略曲解为 “发行融通链代币”,伪造 “国资委背书”“央企合作” 等虚假文件,通过社交平台传播 “对接供应链金融、币价将涨 10 倍” 的谣言,精准击中散户对 “政策红利 + 高收益” 的投机心理。这与河马币 “捆绑短剧 IP 造势” 的手法本质一致,只是将 “娱乐热点” 替换为 “政策热词”。更具迷惑性的是,操盘手还虚构 “代币价格”—— 有骗局宣称其 “融通链币” 报价 0.85 美元,24 小时涨幅 18%,却无法提供任何正规交易所的交易记录,与河马币 “伪造成交量” 的套路如出一辙。
所谓 “融通链币价格”,本质是 “控盘收割” 的数字工具,背后藏着多重法律风险。与正规加密资产 “链上数据可追溯” 不同,“融通链代币” 的价格完全由操盘手后台操控:拉涨时宣称 “对接央企供应链金融,价格将突破 5 美元”,吸引散户入金;套牢后又以 “系统升级” 为由冻结账户,最终关闭平台跑路。这种操作精准匹配了五部委警示的 “虚拟货币骗局特征”—— 打着区块链旗号吸收资金、幕后操纵价格、设置提现门槛。更致命的是,其盗用央企名义的行为已涉嫌诈骗,而参与交易则可能触犯 “非法发售代币票券” 相关法律,与河马币 “涉嫌非法集资” 的风险一脉相承,且因冒用国家战略名义,后果更为严重。
“融通链的币多少钱一枚” 的答案,藏在 “概念偷换的骗局里”。正规 “融通共链” 服务实体经济,无币也无价格;炒作的 “融通链代币” 盗用政策名头,价格是收割工具。它与河马币虽炒作噱头不同,却共享 “无价值支撑、靠谎言变现” 的本质,印证了 “政策热词越火,骗局越需警惕” 的规律。对投资者而言,看清 “无实体支撑的‘链币’皆为骗局” 比追问价格更重要 —— 当一款 “代币” 只能靠盗用政策背书、伪造价格数据存活时,其所谓 “报价” 不过是通往亏损的陷阱,这正是所有概念炒作型骗局的终极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