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her USDT:虚拟货币属性下的非法风险与骗局警示

 

提及 “Tether USDT”,不少人被其 “1:1 锚定美元” 的宣传迷惑,将其视为 “安全的虚拟货币”。但核心真相必须明确:Tether USDT 本质是由 Tether 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我国已明确将其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监管范畴,不存在所谓 “安全属性”,围绕其展开的交易、存储、变现等行为,均暗藏财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危机。

从监管定性看,Tether USDT 的非法属性早已明确,无任何合规空间。我国十部委 2021 年联合发文指出,包括稳定币在内的虚拟货币,相关兑换、交易等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依法取缔。Tether USDT 虽宣称 “每枚代币对应 1 美元储备资产”,但其一贯存在储备透明度不足、审计争议等问题 ——2023 年 Tether 公司披露的储备报告中,仅 65% 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其余为商业票据、加密货币等风险资产,所谓 “稳定” 实为虚假包装。更关键的是,无论其储备是否充足,作为虚拟货币,它在我国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业务活动从根源上触碰法律红线,与已被定性为骗局的 “雷达币”“派币” 在非法属性上并无本质区别。

围绕 Tether USDT 的骗局已形成成熟链条,利用 “稳定” 噱头精准收割。第一种是 “虚假兑换骗局”: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散布 “低价收购 USDT,支持银行转账秒到” 的信息,待用户转币后,以 “账户冻结”“系统故障” 为由拒绝打款,或发送伪造的转账截图蒙骗,株洲市民陈某就曾因此被骗 7.5 万元。第二种是 “高收益理财陷阱”:部分非法平台推出 “USDT 存币生息” 产品,宣称 “年化收益 20%+,保本保息”,实则为庞氏骗局 —— 用新用户投入的 USDT 支付旧用户利息,一旦新资金断裂立即跑路,上海奉贤区检察院曾查处此类案件,涉案金额达 1.2 亿元。第三种是 “洗钱工具滥用”:由于 USDT 可跨境流通且匿名性较强,它常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的资金转移,用户若不慎参与 “代他人变现 USDT”,即便仅获利数百元,也可能因卷入洗钱罪被追责,云梦县大学生李某就因提供银行卡接收 USDT 变现资金,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

参与 Tether USDT 相关活动,无论目的是 “保值” 还是 “获利”,都难逃多重风险。财产风险上,其价格虽看似稳定,但受市场情绪、监管政策影响极易波动,2022 年 LUNA 事件引发加密货币市场恐慌时,USDT 曾短暂脱钩,大量用户急于抛售却找不到合规渠道,最终蒙受损失;更致命的是,存储 USDT 的钱包可能被黑客攻击,或交易平台跑路,导致资产归零。法律风险上,最高法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合同无效,相关损失需自行承担;若为 USDT 交易提供中介、推广等服务,还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此前多地已有同类案件当事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必须认清 Tether USDT 与合规金融产品的本质区别。我国法定货币由央行发行,受法律保护;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背书,与 USDT 的虚拟货币属性天差地别。那些宣称 “USDT 可避险”“合规流通” 的说法,与 “BCHC 价格预估”“iCloud 挖矿” 等虚假宣传一样,都是收割投机者的诱饵。

总之,Tether USDT 并非 “安全资产”,而是非法金融活动的载体。远离所有与 USDT 相关的交易、存储行为,放弃对 “虚拟货币保值” 的幻想,选择金融监管认可的合规渠道,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