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过稳定币法案真相:合规框架与市场影响解析

“香港是否已通过稳定币法案”“法案有哪些核心规则”,这些问题是数字金融领域的关注焦点。事实上,香港《稳定币条例》已完成立法并正式生效,构建起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其落地细节与监管逻辑值得深入解读。

法案的立法进程清晰明确。2025 年 5 月 21 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这一进程并非仓促推进 —— 早在 2022 年 1 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就启动稳定币监管讨论,2024 年推出发行人沙盒试点,通过 40 余份申请筛选出渣打香港联合体等 3 组参与者测试业务模式,最终形成成熟的立法方案。8 月 1 日,法案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成为首个对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的司法管辖区。

法案的核心规则聚焦风险防控与市场规范。首先是严格的发牌制度:任何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发行锚定港元的稳定币(无论发行地),必须向香港金管局申领牌照,申请人需满足至少 2500 万港元股本、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等资质要求。其次是储备资产监管,要求发行人维持与流通面额相等的高流动性储备,且必须妥善分隔客户资产,确保持有人可按面额赎回。此外,反洗钱、月度信息披露、第三方审计等要求形成全链条监管闭环。

当前实施进展已显现积极信号。截至 9 月底,香港金管局已收到 36 家机构的牌照申请,涵盖银行、科技企业、Web3 初创公司等多元主体,但金管局明确 “首阶段仅发出数个牌照”,凸显审慎态度。与美国法案侧重美元稳定币不同,香港允许多币种储备,且未附加 “反数字人民币” 等争议条款,更注重通过合规化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国际化。

综上,香港稳定币法案的真相是:通过 “试点先行 - 立法落地 - 严格实施” 的科学路径,建立起 “刚性储备 + 发牌监管 + 全流程合规” 的框架。这既防范了市场风险,也为香港争夺亚洲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主导权奠定基础,其实施效果将持续影响全球稳定币监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