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KYC 实名认证后被诈骗:认证陷阱与财产安全警示

 

“完成 Pi KYC 实名认证就能提现”—— 这句在 Pi 币社群流传的说法,正成为诈骗分子收割用户的关键诱饵。近年来,多起 “Pi KYC 实名认证后被诈骗” 案例证明:Pi 币的 KYC 认证环节并非 “提现前置步骤”,而是不法分子窃取信息、骗取资金的重要突破口,参与认证后不仅面临个人信息泄露,更可能遭遇财产损失,且因交易非法难以维权。

Pi KYC 实名认证的诈骗套路已形成清晰链条,精准瞄准用户 “提现变现” 的迫切心理。第一步是 “虚假引导”:诈骗分子伪装成 “Pi 币官方客服”,通过微信群、私信发送 “限时 KYC 通道” 链接,谎称 “官方认证系统故障,需通过专属链接完成认证才能激活账户”。这类链接指向的虚假页面与 Pi 币官方界面高度相似,要求用户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甚至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 ——2025 年武汉市民张先生按要求提交信息后,不仅未完成 “认证”,反而在 3 天后发现银行卡被盗刷 2.8 万元。第二步是 “付费认证”:部分骗局以 “认证需缴纳手续费” 为由,诱导用户向指定账户转账,金额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承诺 “认证通过后全额返还并额外赠送 Pi 币”。北京的李女士曾缴纳 5000 元 “认证费”,转账后却被对方拉黑,所谓 “官方客服” 彻底失联。第三步是 “账号盗用”:诈骗分子利用认证时获取的信息,登录用户 Pi 币账户(部分用户习惯用手机号 + 身份证后六位设密码),将账户内 “挖矿所得” 的虚拟币转走,或利用账户继续向其他用户诈骗。

更危险的是,KYC 认证后泄露的个人信息会引发连环风险。诈骗分子掌握身份证、银行卡、人脸信息后,不仅会直接盗刷资金,还可能用于伪造证件、开通网贷账户 ——2024 年深圳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嫌疑人利用 Pi KYC 获取的信息,为受害者办理了 3 笔共计 15 万元的网络贷款,待受害者收到催款通知时才发现被骗。即便未遭遇直接财产损失,信息泄露也会导致用户长期遭受骚扰,如频繁收到 “Pi 币变现”“内部通道投资” 等诈骗推销,进一步增加受骗风险。

从法律层面看,参与 Pi KYC 认证及相关交易的用户,面临 “维权无门” 的困境。我国十部委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Pi 币本身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因 “认证诈骗” 导致的损失,法院通常会以 “交易非法” 为由驳回维权诉求。2025 年杭州某法院就曾审理类似案件:受害者完成 Pi KYC 后被诈骗 3 万元,虽提供了转账记录与聊天截图,但法院最终认定 “参与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存在过错”,未支持其赔偿请求。此外,若用户在认证后协助推广 Pi 币或发展下线,还可能因涉嫌传销、诈骗被追究法律责任,此前三明市警方就曾对参与 Pi 币线下宣讲的组织者进行约谈警告。

在此郑重提醒:切勿轻信 Pi KYC 实名认证的 “提现承诺”,任何要求付费、提供银行卡信息的认证链接均为骗局。我国唯一合法的数字货币是央行数字人民币,虚拟货币相关项目本质是投机工具。若遭遇 Pi KYC 实名认证后被诈骗,应立即保留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警惕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后续风险,及时更换银行卡密码、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