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厘清美国以稳定币巩固霸权的战略逻辑后,香港第三张稳定币牌照的发放更显深意 —— 它并非简单的金融牌照审批,而是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后,构建 “监管确定性 + 生态协同性” 数字金融枢纽的关键一步。与美国《天才法案》服务于美元霸权的定位不同,这张由渣打银行、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组成的联合体获得的牌照,折射出香港以 “开放协作” 破局全球数字货币竞争的独特路径。
第三张牌照的核心价值,在于补齐香港稳定币生态的 “传统金融 + 科技” 协同短板。前两张牌照分别由科技背景的圆币科技与京东币链科技获得,侧重区块链技术落地;而第三张牌照的联合体阵容极具代表性:渣打银行提供传统金融的合规经验与储备资产管理能力,契合《条例》中 “法币全储备支持” 的核心要求;安拟集团深耕 Web3.0 生态,保障稳定币的场景渗透;香港电讯则依托基础设施优势解决技术落地难题。这种 “金融 + 科技 + 基建” 的组合,精准响应了香港金管局 “场景驱动” 的监管导向,与美国单一依赖持牌金融机构的发行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为稳定币对接跨境支付、资产代币化等真实需求奠定基础。
从监管战略看,这张牌照是香港落实 “闭环监管” 与 “离岸创新” 双重目标的实践样本。根据《稳定币条例》,持牌机构需满足储备资产隔离托管、24 小时赎回、季度审计等严苛要求,第三张牌照的发放标志着香港已完成对科技型、金融协同型两类发行主体的监管覆盖。更关键的是,联合体计划发行的港元稳定币,将与数字人民币形成 “离岸 - 在岸” 协同 —— 香港金管局正探索其在东南亚跨境贸易中的应用,既强化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又避开美国 “稳定币 - 美债” 闭环的绑定陷阱,这种布局比美国的 “排他性监管” 更具多边适配性。
这张牌照的落地,也暴露了香港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与挑战。优势在于其 “集中式监管” 效率 —— 相比美国联邦与州层面的监管分歧,香港由金管局统筹发牌,仅用半年便完成首批三张牌照审批,为机构提供明确预期;挑战则来自港元的货币锚定属性,作为美元联系汇率下的货币,其稳定币的国际吸引力需依赖场景创新而非货币本身,这与美国依托美元霸权的天然优势形成差距。但从长远看,第三张牌照推动的 “RWA 代币化” 探索(如链上债券、跨境贸易凭证),正为香港开辟差异化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张牌照的发放始终坚守风险底线。联合体需接入金管局的反洗钱系统,且储备资产需托管于众安银行等持牌机构,彻底规避了美国 Paxos 误铸事件暴露的中心化风险。这种 “创新与风控并重” 的逻辑,与美国将稳定币工具化的策略形成本质区别,也为全球稳定币监管提供了 “非霸权化” 的新范式。
综上,香港第三张稳定币牌照是其数字金融布局的关键落子:通过生态协同完善闭环,以开放监管应对霸权竞争,用场景创新弥补货币短板。这与其《稳定币条例》的制度设计形成逻辑共振,既回应了美国主导的全球货币博弈,也为自身重塑金融中心竞争力找到了核心抓手。

















